马山县精耕种业标准地 绘就数字乡村新蓝图
马山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创新种业数字化、智慧农业和产业融合等举措,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024年至今,马山县玉米制种面积规模保持全区第一,全县水稻、玉米制种面积4.5万亩,共带动周边务工31万人次,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一、强化软硬件保障,夯实种业发展根基
一是发挥地理与政策优势,明确产业方向。马山县借助喀斯特地貌天然形成种子繁育绝佳屏障地理特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精准且因地制宜地将现代种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成功吸引了众多农业相关资源向种业汇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传统农业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二是加强科技合作,汇聚人才力量。围绕种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目前,与华南农业大学携手建设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种业基地与实验室,吸引14家农业企业入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等合作共建研究中心,与10家科研院校签订深度合作协议,还聘请钱前院士为首席顾问,全方位整合资源,有力推动种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升级,提升了种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
三是完善政策与设施,提升基地效能。马山县成立现代种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编制《马山县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配套落实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种业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了种业企业资金难题。同时,一期共投入资金669.5万元对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安装数字化设备,并推出“滴滴农机”小程序,构建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极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质量,使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融合数实项目,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引入先进技术打造广西首个北斗导航智慧无人农场实验基地,推广八桂云上平台,带动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智慧化。其中乐平水锦基地亩产领先。同时,启动“马山数智”小程序,推出“云认种黑米”,建成马山黑山羊育繁种大数据指挥系统,全面推动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与经济效益。
二是深化改革试点,凝聚种业发展合力。结合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县试点工作,马山县在条件合适、群众支持的地区开展“种业标准地”改革。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普惠金融和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举措,对选定土地进行连片开发,实现“集中连片、管控精细、服务精准、稳产高产、利益联结”的开发目标。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5万亩,吸引38家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智慧农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三是打造种业标准地,树立行业标杆。马山县从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利益联结融合化、保障要素集约化、普惠金融精细化等五个维度,打造集中连片、管控精细、服务精准、稳产高产的“种业标准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马山标准”。以“种业公司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农户”为主要制种模式,已构建稳定订单育种体系,覆盖11个乡镇,保障了经营主体利益,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种业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示范样本。
三、健全管理与优化环境,推动种业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与监管,提升管理水平。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定期深入制种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累计服务550人次,有效提升了种业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制种基地的调查监管,全面掌握制种信息,杜绝违法制种行为,维护种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严格规范制种田各个环节管理流程,从隔离区设置到栽培技术应用,再到苗期去杂去劣、花期人工辅助授粉等,确保各环节执行高标准,保障了种子质量。
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强化人才支撑。为给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马山县积极组织开展种业技术培训,培训邀请区、市专家现场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制种能人,为种业持续发展注入智力支持。截至目前,共有600多人次参加技术培训。
三是优化政策与设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明确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完善发展实施方案,推出“种业贷”等信贷产品,为种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2024年发放贷款3425万元;落实兑现奖补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打造上万亩高标准、规范化的玉米制种繁育基地,实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建设目标,为种业公司提供“拎包入住”条件,保障种业丰产高产,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投身种业发展,目前已新增入驻企业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