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第一代二化螟监测与防治工作
钦州市农作物病虫情报
钦州市植物保护站 第6期 2025年4月3日
抓好第一代二化螟监测与防治工作
近年来,二化螟已成为我市水稻钻蛀性螟虫的优势种群,在去年早稻分蘖期的局部田块造成相对较重的枯鞘现象,后期还可造成水稻枯心和白穗,影响产量。随着越冬代成虫陆续羽化,各稻区即将进入二化螟为害期,各地要加强和重视第一代二化螟监测与防治工作,全力压低前期虫口基数,保障早稻安全平稳生产。
一、发生预报
3月1日—31日,钦南区监测点累计诱捕成虫21头,无明显高峰期,最高值出现在3月4日和3月28日,均为3头;灵山县监测点累计诱捕成虫108头,其中,3月19日—28日为一个较明显的高峰期,峰值29头出现在3月27日;浦北县监测点累计诱捕成虫153头(3月21日—26日灯坏,无数据),最高值40头出现在3月27日。
根据各监测点成虫诱捕的高峰期范围,结合雌虫产卵前期和卵块孵化的有效积温条件及近期气温变化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卵块孵化盛期出现在4月10日前后,第一代二化螟幼虫防治适期为4月10日—15日,届时,上年冬板田大面积连片的稻区且正处于分蘖期的田块将发生相对较重的虫害。
二、防控建议
(一)加强监测与防治指导
一是二化螟是杂食性螟虫,其在不同种类寄主上的羽化时间有所差异,因而相对于单一食性的三化螟而言,二化螟的羽化时间相对分散,发生期相对较长。二是今年冬春连旱,不排除早稻部分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常年有较大差异的可能。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包括二化螟在内的各类病虫害监测调查,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指导群众开展防治工作。
(二)减少田间虫源
一是在抛插秧前7天翻耕灌水耙沤大田,减少尚未羽化越冬虫源。二是加强秧田巡查,及时摘除二化螟卵块。三是利用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在大面积连片种植的稻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根据各地试验情况推荐使用效果较好的食诱剂诱杀成虫。
(三)开展必要的药物防治
在防治适期内对秧地和大田统一喷药防治,并在抛插秧前喷洒送嫁药,兼治其他病虫。可使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或甲氧虫酰肼、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杀虫双、阿维·茚虫威等化学农药。相关研究显示,广西地区的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具有高水平抗性,建议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合理选择其他作用机理的农药,并交替轮换使用。
本期情报 拟稿:黄元腾吉 审稿:张文杰 签发:黄光耀